热点聚焦
安全走出去的策略
中国电子商会 | 来源:中国电子商会 浏览次数:1520 发布时间:2011年3月24日
摘要:

我们认为最低标准应该是:在保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走出去!而不是为种别家地,荒了自家田,不能让别人给自己的老窝给端了。

  我们面对的是妄图垄断全球的伙伴,这点是无疑的。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走出去标准?

  我们认为最低标准应该是:在保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走出去!而不是为种别家地,荒了自家田,不能让别人给自己的老窝给端了。

  实现这个走出去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一、建设智囊机构,进行综合性全球产业策略研究,增加全球视野的商业智慧。

  1从商业决策的英雄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化

  我们目前的众多企业决策,往往都凭借企业领导人的见识而做的,我们总认为脑袋大就一定真理多,管理者总认为自己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实际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具有全球多领域的广阔视野,不可能全面了解世界产业、产业间的关系,各国产业控制人之间的关系,等等重要经营决策因素的,因此,不能全面了解,就盲目走出去,往往就会产生失误。

  而美国、日本、还是韩国,这些国际化成功的国家,其企业一般都依靠自己建设的智囊机构为决策助手进行决策,你往往不知道他们的现任领导人是谁,因为,他们的好多决策,都是由研究院决定的,比如三星研究院、野村综合研究所等等,这是一种管理智慧上的差距,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管理思维,必将在这个社会中被淘汰,因为,他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全面认识这个日趋复杂的世界了,必须借助智囊机构。

  建设这种机构,对中国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就是中国过去培养的专家太多,而具有全球视野的综合性人才太少,学院里的学究太多,富豪教授也不少,但真正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同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太少,而这种研究机构,绝对不是大学的学究能承担的,也不是一心靠研究发财的富豪教授能承担的,必须是宽知识口径,懂经济、懂政治、懂科技、懂管理、又懂文化,同时又有高境界,能站在民族大众立场上思考问题,而不是整天思考自己弄多少钱,弄多少经费,一直从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教授的没有几年产业经验的研究者,也不可能适合这种组织,必须是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研究者,才能担纲这种综合性研究的组织者,而中国是极度缺乏这类人才的。

  值得庆幸的是,北大已经尝试性建设了这样的学科,比如,政治经济哲学。

  2以国家产业总体安全为基础

  我们在走出去之前,首先需要全球产业的基本格局,产业间关系,再了解准备进入国家的产业实际控制人,政府的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法律和案例,该国的文化,即民众的人生观、发展观等等。对我们国家而言,尤其需要研究的是,自己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研究,不能只考虑,我们去办这个企业,自己的利润到底多大,而不考虑,这个行业的产业安全,缺乏这个考虑的结果,可能就是,你办了企业几年后,你自己也会遇到难以逃脱的危机和被控制。试图通过加速开放,互相渗透,以求保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做法,是不太可靠的,而不能保护好自己,就难以安全的走出去。

  首先,三十年来,由我们自己主动请进来的国际资本,已经以合资企业的形式,在我们的很多重要产业扎根,比如粮食,通讯,电脑,医药,这让我们的产业被别人控制或者垄断,这就让我们很多领域的物价控制在别人手里,让我们很容易被国家金融资本炒作;即使发生国家级摩擦升级,他们损失的,丢在中国的,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甚至什么都没有损失,就是一笔账面的资金,何况多年来在中国市场,他们已经锅满瓢满,他们怕什么?另外,国外投行,在中国各类基础产业的投资,已经相当规模,而且往往是只是依靠资本炒作,就获得了中国资产,而在金融运作方面,中国金融运作的经验和中国金融产业的规模实在是不相称的,这就给国际金融寡头通过各种方式,侵占和掠夺中国资产打开了方便之门,而WTO规定的进一步开放要求,更加速了这种掠夺。

  而我们对强国经济的威胁确实微乎其微,我们能轻松走出去的就是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并且,即使进入这些国家,也会受到强国的打压,因为,我们等于侵占了,别过的经济殖民地,这方面的例子也不用多举;而想进入强国市场,更是难上难,英国,华为要为英国奥运会免费提供5000万美元的地下通讯产品,被拒绝了,为什么?人家担心国家通讯安全!在美国,200万美元的收购,如果不是华为自己放弃,就要惊动美国总统了,可见美国对自己战略产业的保护是何其严密,目前,我们能进入强国市场的,就只有边角产业,边缘产业,比如,服装,电器等非战略性行业,并且还都是没有市场控制权的,利润微波的待工方式,苦力式的进入。

  在这一开一闭的态度下,很明显,我们对别人的经济安全,没有威胁,而别人对我们的经济威胁很大,石油、粮食、钢铁、大豆、轮胎等行业受到的打击,已经教训了我们,在走出去和保卫自己市场的问题上,都应该以产业安全为第一考虑,全面彻底的开放,必须以产业安全为前提。

  而这些以产业安全为核心的经营策略问题,是需要研究的,是需要由智囊机构来完成的。

  但这种研究,不是一时的研究,是一种动态的研究,不是一个课题式研究,是一种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研究,是需要不断调整和监控的一种研究,这种研究,需要不断统计,不断分析,不断判别常态式研究,指数性研究。

  二、实施自由为核心的管理,提升创新能力,扎稳走出去的根基

  为了走出去,我们的管理必须有所进步,主要是要实施以自由为核心的管理,旨在提升民众的自主性,尤其是创造主体---知识分子的自主性,要实现这种管理,需要进行几个方面的改变:

  1兼并集成为大企业,建设大品牌,大资本

  我们看到的每个在中国成功登陆的企业,没有一个是小公司,麦当劳、肯得基、可口可乐、motorola,爱立信、三星、索尼、丰田、福特、通用,诺基亚,ABB等等。

  很明显,我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以这种方式和那种方式,去和这些大公司竞争都很难取胜,他们的控制力,不是对一个产品的控制力,而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你控制了终端,他控制你的芯片,你控制了芯片他控制你品牌和渠道,而当一个控制力,最终归结为资本规模的时候,小企业就不灵了,当最终的控制力归于科技水平的时候,我们的大企业也不成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底成本和相对高效的生产效率。而只有这个是远远不能逃脱被控制的,所以,集成出战,是必要的,首先要集成为大企业。

  但是在中国集成大企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本身创新力就不强,这和企业大小没有关系,如果小企业的创新力不强,兼并了照样强不了。但是大企业足以养一个智囊机构,这在经营决策方面是个很大的帮助。

  2建设国家-企业-个人的创新创业扶持平台,切实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绝对不是给钱就能搞起来的,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制度,这个制度是全面的一直支持,是对科学研究者出路的一个全面的、系列的支持,比如,让科研者,容易获得经费完成其研究,研究完成后,能方便的获得融资,出产品后方便的在市场销售,方便的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国民教育,要让创新,成为国民自己主动的自觉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科技创新,才能有持续的稳定的社会基础,如果国民的都不希望自己或者后代去做研究,那么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持续,就无根。

  而对于第一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体系:叫名企孵化。

  名企孵化,就是由政府、大企业、创业者,商会行会组织,四方组成国家创业扶植平台,政府与大企业联合出资支持有价值的创业项目、商会组织负责,项目评价和日常事务的管理,大企业负责提供渠道、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对创业者的支持和持股,来获得创业者集群的巨大创新能力,以改善自己依靠雇佣者搞研究的模式,提升自己的研究效率,这种区别就在于,创业者是自己要研究,要创造,而大企业的研发机构,是由工程师为了工资为大企业去研究,这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决定了起研究的效率。创业者,则通过,大企业的资金、品牌、管理、渠道支持,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提升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3建设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的国民都不认为创新是必要的,也不认为创造是发展的最佳手段,那就没有人愿意去进行创造,自然,也就无从提升民族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靠雇佣难以真正提高的,必须靠研究者对研究工作的自觉、自愿、喜欢,所以,创造,必须建立在创造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之上。

  以科学为核心的文化的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国民,都有自己的发展理论,人人实现按理论生存,不再盲目生存,让创造、创业成为大众自己的事,自觉的事,从而,提升创新效率。建设文化体系,需要几个步骤:

  首先,政府出资,组织编写一套系统的个人发展理论体系,它要包括,人的生存方式,世界经济、社会、企业、事业、职业等等,个人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总起来说,就是世界观的具体化。

  其次,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或者现在的所谓文化产业的机构,参与对该世界观体系的艺术化,比如做成游戏,戏曲,电影等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第三,通过服务的方式,让社会接受理论,让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人生管理育。当然,企业为了教育员工可以购买,个人为了发展的好可以买,大学为了自己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理论的人,也可以正式开设人生管理课程。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5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