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还是管理的竞争。
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是思路的博弈和管理的博弈,思路博弈主要考证你是否看的透世界,这仅仅是个前提,更重要的则是管理博弈,是提升自己内功的能力,核心是调动人创造性。
中国企业在竞争中稳坐钓鱼台的代表,是华为和海尔,他们的管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行的都是旨在调动大众积极性的,激发社会活力(这一点是国家领导人目前提倡的,说明社会精英的看法在趋于一致),以人为本(也是国家领导人提倡的),自由发展为核心的管理,虽然,他们叫的名字不同,比如海尔叫人单合一,但本质都是无为而治。
全球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其核心事业部分,都采取的是这种管理,比如微软和苹果,abb,重要的是策划、研发、市场部门,而这些部门,都是需要创造性的部门,需要人的主动性的部门,他们的管理,就都是自由为核心的无为而治。生产部门除外,因为他们可能外包,而且生产对他们来说,不是重要部门,比如包给富士康,你去野蛮管理人家也不管。
在这些企业之外,就很少有人懂得这种管理的精髓,无不陷入当代知识人管理的困难之中,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调动知识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没有这个尤其就没有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西方管理学没有提供调动积极性的系列工具。只有海尔、华为老板们,是自己摸到了适合人性的管理,自己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管理难题。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企业,就被这个难住了。
为什么西方管理学失效
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的百年企业、标杆企业倒下了不少,这无疑使得西方管理学遇到了实践的强烈否定!其实,即使没有经济危机,也一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感觉到管理的不顺利和西方管理学的无效。
有位管理者,在中国顶级的总裁培训班上抱怨:“我们搞了培训,也搞了诸如个人愿景等等的东西,可仍然无法调动大家积极性!”
我想这个抱怨,代表了现代企业管理者对现代西方管理学的普遍感觉。
为什么西方管理学,在管理上、尤其是人的因素上无效呢?
有两个主要因素:
1是学科本身的缺陷
2是生产力进步导致的
西方管理学是经验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就是建立在案例基础上的,并非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与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因此,很多原则就没有研究它为什么会有效果,只是因为某个企业运用了它,实际有效,就被推荐为管理学的原则,因此,这些原则的基础就不牢固,开始就不太有效;而另外一个因素,主要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生产工具都发生了质变,进而人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使得本来就不太有效的措施,更加无效,这才是管理失效的主因。
2000年以来,人虽然仍然受制于资本,但其程度远远降低,已经有很多人,不是必须在大企业打工了,在家里也可以完成他们的工作,因为,电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互联网,使得人们很容易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现在人缺少的,似乎主要是宣传工具,而不是生产工具,这些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相比,确实发生了根本变化!
既然,管理的对象------人,发生了质变,企业用适合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时,自然很难奏效!
这种管理的失效,还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科技进步导致生产力发生巨变(电脑和互联网的产生),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越来越激烈,此时,就必须调整生产关系,而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其实就是管理!
经济危机,不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加剧的体现,化解危机,自然需要生产关系的剧烈调整,这种剧烈调整,就是管理的巨大变革!
另外,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式,还导致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即减少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即当所有企业管理实践家都迷茫的时候,管理学家也将束手无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的进步,主要依靠的,不是管理学家、研究者们,而是依靠管理的实践家、企业家们!
比如,现在,全世界的企业管理者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对管理感到很迷茫了,需要管理学的指导,而经验主义的西方管理学家们,此时,却只能缄默无语!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已经决定,他们没有办法创造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或者方法,来破解现在的管理难题!
缺乏持续发展的系统方案
西方管理学,可以解决质量问题,可以解决战略问题,可以解决执行力问题,可以解决财务问题,然而,问题就在于,当这些都解决的貌似不错的时候,企业却倒闭了!
这不得不让管理实践家们迷茫,他们需要的是如何才能基业长青?
2008年以来的危机,有些百年企业,所以今天还存在,也未必因为他们在管理有什么长寿之法,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重要行业的命脉或者因为雇佣了大量的职工,从而取得了足以挟持甚至控制美国政府的地位,这一地位,迫使他们的政府不得不保护他们,如果按照公平的标准,还会倒下一大批!
危机让全球的管理者,更加迫切的需要企业长寿的良方!
危机后,本已对管理学失望的企业家们,看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世界,也许会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但西方现代管理学,肯定无法提供这种管理方法!
目前全球还存在着一些貌似伟大,或者有望伟大起来的企业,但是,谁掌握的是能持续发展的管理良方?这个问题,已经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了,对他们,最多也只能抱有一些谨慎的期盼,期望他们不朽!比如,微软,松下,INTEL!他们的领导人,都是被历史证明,是有能力创造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的人,在理论水平上,完全可以和德鲁克那样的管理学大师相提并论的人,所以,人们对他们还会抱有希望;而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他们的领导人,最多只是那些管理学家或者那些伟大管理者的学生而已,在那些大师以及大师级别的管理者,尚且没有一套完整的办法,来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时候,一般的、普通的多数企业,又如何能保证呢?
德鲁克晚年,不但认可旧的管理过时了,还指明了一些管理学研究努力的方向,比如,他在最后的一段时间,关注的是个人管理;但是,他最终也没能提出一个,能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全套的管理解决方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象德鲁克这样的大师,要想提出这类全套方案,还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原因在于,德鲁克,融通社会学科的几大分支:如经济、金融、人类发展等等,而一般的管理学家,很少具备那么宽泛的关于人类世界的知识,于是他们很难透彻而全面的理解人,根本就不可能提出全局性的管理方案,他们最多只能提出某个局部的管理方案,如ISO9000,人力管理理论等等,而当前的管理学危机,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不是局部的,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一种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从精英本位到大众本位管理
广大的管理者最清楚,大家抱怨的问题,其实也正是它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持续调动大众积极性”问题。
什么是积极性呢?
积极性,是无条件的促成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工作态度。
积极性,一方面是指,当组织没有矛盾和困难的时候,人们能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当遇到矛盾和困难的时候,能以让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为行动的原则,尤其是不进行毫无意义的内部对立,因为那样会破坏最终的结果。
一个人积极与不积极,在遇到困难时,遇到内部分歧时,差距最明显。
比如,一家人,夫妻之间对重要的事情认识不一致,如果大家都不在乎事情的结果,都不积极,那必然是都各执己见,那么必然引起争论,而争论可能升级为吵架,最终可能是离婚,如果有一方比较积极,他的做法可能就是妥协,为什么妥协,并非因为他就是错的,很可能他是对的,但他无法说服对方,针尖对麦芒的话,结果可能是离婚,如果他不想离婚,他的心态比较积极的话,一定会作出让步与妥协,这个就是积极性。
一个团队也一样,几个人合作,其中一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就是和你不一样,或者总是排斥你,如果你是积极的,可能就会平和的对待排挤,一切以工作的完成为宗旨,这就是积极性!如果你是不积极的,就会搞的四分五裂,最终大家什么也干不成!
比如林肯,他当了总统之后,他夫人还总对他的礼仪不满意,认为他老土,总在家呵斥着他练习社交礼仪,这不是很难过的事情吗?很显然林肯不可能满意他夫人的呵斥与干预,但他于公或者于私,肯定都不希望离婚,仗还没打完总统离婚了,肯定是不成的!而他即使有信心打赢南北战争,也一定没有信心改变他夫人的世界观,所以,他不想吵架离婚的话,就要任凭夫人的驱使,按照她的要求,在屋里来回的练习礼仪步法!这就是积极态度!
西方管理学为什么没有持续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呢?
我认为,这是由西方管理学的出发点----精英本位---决定的,精英本位,是指西方管理学是为老板服务的,为管理阶层服务的,是为实现老板的目标而服务的,大众在这里是被动的,被激励、被使用、被控制的对象,这种地位决定了大众的积极性,是永远也不会被彻底调动的,因为,人性使然。
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是否愿意被别人控制?
你是否愿意一直为别人干事?
你是否愿意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你干什么事情才愿意无条件付出?
如果不需要挣钱你是否愿意干你现在的工作?
回答一定是这样的:
不愿意被人控制
不愿意一直为别人干事
愿意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只有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才无条件付出
如果不是为挣钱80%的人可能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从这些提问与回答可以看出,人是有思想的,不是机器,不是给油就能跑的,要获得他们稳定的积极性,必须让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通俗的例子就是小孩玩游戏,你不但不支持,还坚决反对,但他们还是能坚持刷夜,甚至几天几夜不休息!而爱因斯坦的研究也是这样的,是他想干的事情,马克思能做全世界无产者的导师,对人类发展研究的那么透彻,他怎么能不会赚钱呢,但他贫困,为什么,因为,他想指导整个世界的人,让他们变成明白人,发展好,那是他想干的,赚钱并非他喜欢的事情,为此,他不在乎自己吃的什么穿的什么,饿着肚子写资本论,也是他想干的,没有人雇佣他去写,甚至没有饭吃,他也照样干的下去,为什么,也是因为,在干他自己想干的事情。
而西方管理学,整个目的,就是为企业老板的理想而考虑的,从来没考虑一个一个的员工的理想是什么,后来即使考虑了个人愿景,也是在企业框架之下的,并非真正为个人筹划,协助个人成功的,并非把大众发展和企业发展摆在同等地位的,个人远景只是一种刺激个人的积极性的手段而已,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哪个人是傻瓜呢?没有!所以,象远景愿景这种技巧性的管理措施,丝毫无法改变管理学的精英本位本质,既然,没有真正重视大众的发展,以及大众想干的事情,怎么可能发挥出大众积极性呢?
而大众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呢?
这涉及到人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他说,人的需要和目标是分层次的,初级是物质的,高级则是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他们的目标,需要,想干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你只有和他们一起发展,参与他们的发展,才能了解他们想干什么,了解了,参与了,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而这是西方管理学从来不想去解决的事,所以,它也解决不了,因为,它的本质是精英本位的,是为老板的管理。
只有跳出精英本位的圈子,才能找到方法,至少要换个方式思考问题,换到以大众为发展的主体的时候,就可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门,而实际上,以大众为发展主体,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是群众路线,当我们有这种管理观的时候,走到了管理的正道上。
我们就会研究人性,研究如何调动大众,而不是研究如何通过命令、管制、指挥、惩罚、奖励等措施来掌控大众,而是需要以大众的人生和事业发展为核心来研究如何调动他们,这就走到了大众本位的管理上,任正非、张瑞敏,就是这么考虑问题的,所以,他们找到了当代管理的出路。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