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数字经济持续发展,体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成为抗击疫情的“新式武器”,而且保障了人们疫情期间正常的生活需求,还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与此同时,疫情也在倒逼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重塑经济新模式。中国国济时报记者近日以疫情下的数字经济为主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李燕。
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大放异彩”
中国经济时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到了此次疫情防控中,请谈一下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李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比如,大数据技术从实时病例数据采集、自动监测分析、病患移动轨迹追踪,建立个体关系图谱、进行传播路径精准定位等多个方面为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如,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为病毒基因测序、病例诊断、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新工具、新方法。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监测分析平台,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首次将原本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在提高分析速度的同时也增强了监测的精准性。人工智能辅助阅片系统在大规模病例筛查、辅助诊断方面也发挥了作用。再如,智能红外成像体温筛查仪、智能护理机器人、送药服务机器人、消毒清洁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在多场景部署应用,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新“尖兵”。还有,5G、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平台全面支撑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线上办公、视频会议、重点物资调配和服务保障,在辅助科学防疫、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这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现出我国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如何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防止发生类似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李燕:近年来,SARS、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大规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一些短板。需要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一方面,需要构建统一的公共卫生大数据防疫体系。加强医疗卫生系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促进传染病例基础数据自动化采集和信息直报,加强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为疫情监测、分析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整合汇聚各方面数据和资源,加强疫情期间全国性医疗救护、防疫物资等的统一调度,有效指导医疗物资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大智能技术和装备在公共医疗和卫生系统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医疗发展,利用AI、大数据为辅助医疗诊断提供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以5G为基础的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服务。促进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医院智能导诊、巡检、消毒、配送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效率,尽可能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疫情倒逼制造业加速智能化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蔓延,制造业企业承压,对其有何影响?
李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当今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趋势。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使得生产系统的效率、智能化柔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催生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在线运维等一系列制造和服务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毫无疑问,智能制造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服务变革,促进更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这对解决当前制造业综合成本上升、多数面临产能过剩、质量效益不佳等矛盾和问题意义重大。此次疫情蔓延,给我国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统筹疫情防控和人员复工也面临较大挑战,此时我们看到,前期一些经历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智能工厂,在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疫方面,凸显出较大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制造业企业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通往无人化、智能化的道路?
李燕:建议我国制造企业从实际出发,结合所在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稳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对于数字化基础好、具备条件的领先企业,朝着工业4.0和智能化工厂的方向,推进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集成重构,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互联,探索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以及协同化制造等创新模式。对于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可先从生产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入手,加大一些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部署应用,逐步推动业务系统“上云”,对接龙头企业或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精益管理和服务水平。
数字技术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倒逼数字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重塑经济新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李燕:2003年暴发的SARS疫情让中国互联网经济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时隔17年后,我国数字经济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早已向线上迁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百姓生活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也与当前网上购物、在线教育、网络视频等数字经济消费发展成熟密不可分。可以发现,传统线下消费因疫情冲击导致的减少,很大一部分通过在线学习、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络视频等线上方式实现了结构性替代。波士顿公司发布的咨询报告,以春节期间部分饮料品牌销量举例,商超渠道销售减少20%、传统小店下降50%;而一般电商增长50%、O2O到家平台则增长超过2倍。预计疫情过后,将进一步加速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除了电子商务和线上服务的持续加速发展,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有望进一步提速,基于5G的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将更为普及。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结束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做好经济发展工作?
李燕: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在重要物资调度、居民生活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小作用,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防疫增效。数字经济通过对传统线下消费的替代效应,为减轻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和影响贡献了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经济的韧性。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规模体量和市场空间优势,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全国有11个省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疫情结束后,要继续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一是加强先进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部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和信息普遍服务。二是推动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智能经济应用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大数据、网络安全、平台经济等相关立法,加强数据资源的确权、开放、流通、保护和使用,规范发展平台相关主体,为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